由国家广电总局指导,青海省广播电视局和上海广播电视台制作的生态文明纪录片《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于3月12日至14日在上海东方卫视、浙江卫视、湖南卫视、湖北卫视、云南卫视和青海卫视首播,播出之后广受好评。纪录片《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真实全面地展现了青海省建设国家公园示范地区的成果,通过对三江源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生态环境的拍摄,呈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屏障的重要性。纪录片所展现的不仅是优美的自然风光,更是凸显人对于自然发展的生态观。
图景:自然生态的壮丽画卷
纪录片《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共3集,每集50分钟,第一集《草·海》聚焦黄河源、祁连山、青海湖,关于自然的平衡修复;第二集《冰·河》聚焦长江源,关于生命的存在;第三集《峡·谷》聚焦澜沧江,关于自然的力量。纪录片通过对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拍摄和记录,展现了自然生态的壮丽画卷。正如片中所言,这里不仅是一些人的家园,也是一些人的远方,是让我们神往的国家公园。
本片将平凡的个体置身于神奇的自然风光,让观众跟随科学家、摄影师的视角去认识自然,带着探究和好奇的眼光去领略国家公园风光。科学家们在科考的过程中惊叹于生命的多样与繁茂,而这些生命除了本身的面貌,展现出来的并非毫无生机的标本,而更像是大自然的向导,将人带入奇妙的自然世界。例如高原上有许多生命短暂、短时间盛放的植物,它们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生存,绽放出植物自身的生命之歌,顺应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植物分类学者钟鑫在观察植物的过程中也领悟到,采集标本其实就是在享受纯粹的大自然,而现代人的内心风景也需要被荒野养育和滋润。
情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本片通过不同职业和身份的人的讲述,现身实地谈论自己对于自然的感受,透过科学、诗意的解读弱化了单纯靠解说词讲述的枯燥和说教性,展现了与这片土地相关联的人类尤其是对这片土地产生情感的个体的真实感受,并跟随他们的脚步探寻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例如在本片中,和野生动物打了多年交道的山地摄影师葛玉修,他的摄影作品与国家公园密不可分,同时他在拍摄中了解动物的习性以及动物与季节变化的关系。“公雪鸡在叫,它开始是像软木塞一样的,嚓嚓嚓嚓,声音一声比一声高,实际上它好像在说,这些母鸡都是我的”,摄影师葛玉修对于公雪鸡叫声的感受赋予了动物和人一样的情感。谈到对于自然的感受,葛玉修说道,“当你走进自然的时候,所有这一切,实际上把你内心的东西都唤出来了”,这充分体现了人在深入自然后身心与自然相融。
价值:生态文明的建设示范
该片的主体三江源国家公园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的试点,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建设意义。一方面,本片通过对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区的拍摄,引发人们对于自然风光的珍视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本片体现出三江源国家公园承担起推进国家自然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积累作用,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示范。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黄河源的生态健康引起了广泛关注,随后不断进行自然修复。在本片中,公保和草原站专家定期查看“退牧还草”后植被的密度和种类,关注“退牧还草”对水源地涵养量的提升。随着对自然的保护和有效的建设,高原植被在缓慢修复,黄河下游的景致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从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发展中,可以看出近几十年来这一地区自然生态受到了严格保护,这也是国家对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力成果。本片将自然保护和建设的成果和努力,以及人与自然共处共生的和谐精神展现在其中,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公园建设的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