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境下的叙事视角与审美表达

 好久不曾有过这样的心灵碰撞和审美震撼,从最初的看一眼心态,到进入自觉的审美,再次升级为粉丝般的深度解读,整个牵引我心灵悸动的,就是《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

首先,对青海省委宣传部和青海省广电局,上海市广播电视台表示热烈祝贺和衷心感谢。而这个祝贺和感谢除了发自肺腑之外,还因为这个电视片它所呈现出的丰富的内涵。一是该片体现了高度的政治自觉,是一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方位展示青海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生动实践之作。众所周知,木里矿区非法采煤所造成的生态破坏事件,带给青海人民的教训是极其惨痛和深刻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到青海代表团指出: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必须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这些年来,青海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但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体现了生态保护的政治自觉。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布局,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正确处理发展生态领域突出问题,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走在前头,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造福人民,泽被子孙 。毫无疑问,电视纪录片《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的殷殷嘱托,通过艺术的方式,做了最好的审美诠释和艺术表达。

片中所展现的内涵极其丰富,三集合则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分则又能独立成篇,但内容却紧紧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而展开,这里不仅体现了青海在全国率先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的意志和决心,更从制度层面、体制机制层面、战略层面清晰展示了具体的路径和行动,让观众更进一步地了解青海人民在保护“地球第三极”这块圣洁的净土,而付出的巨大努力和贡献。二是制作方为广大人民提供了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的艺术精品。我们衡量一部艺术精品的标准是思想是否精深,艺术是否精湛,制作是否精良,三者是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思想精深的层面,我们讲其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否彰显一个时代前进的号角,是否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能否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制作团队贴近时代、贴近人民、贴近自然,回答了时代的呼唤,彰显了人民的期盼,记录了自然环境和生态的变化。片中通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式的展现,深刻的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意蕴和创作导向。

从艺术精湛的层面看,重点讲求作品的审美表现力,看作品能否从审美角度打动人心,让观众能否自觉地得到审美愉悦和享受情感的享受。而该片所呈现的审美解读,恰恰是通过唯美的艺术画面和开合有序的自然景观,通过一个个勾串有序的人物小故事,徐徐展现出三江源国家公园区域内生态的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巧妙的展现出三江源地区的神秘内涵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观及其深邃的哲学基础,这种审美享受是在不经意的美学表达中自然而然实现的,也许这部片子的成功,恰恰就在于此。从创作精良的层面看,我们注重的是品质,注重的是作品的质量标准的高低和优劣。整个片子以《草.海》《冰.川》《峡.谷》对应黄河、长江、澜沧江三江源头流域极其自然生态,每一个段落的交代和相对独立性的表达,看出后期制作团队的精良水平,同时拍摄角度的选择与镜头语言的表述,同样呈现出拍摄团队的敬业与拍摄水准,而整体音乐的制作与配合,使得整部片子浑然天成。因此,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无不是思想、艺术、制作的有机统一。

其次,《青海,我们的家园》呈现出几个鲜明的艺术特色,一是全球化语境下的叙事视角,或客观化的叙事视角,整部纪录片没有生硬的说教,无论是动物学家、昆虫学家、摄影家、登山者,还是体育极限漂流者,观众跟随他们的脚步,行走在每一寸三江源头的大地之上,见证了冬雪融化后的涓涓细流,一路向东汇聚成奔流的江河,以及孕育生命的过程,见证了这块土地上的生灵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我们与他们一道,见证了万物生长的过程,特别是我们从几位原住牧民的生存现状中,逐渐感受到他们生产、生活过程中所拥有的纯朴但又是直击人心的生态观和特殊的文化内涵。表面上看,这种叙事视角没有大开大合的情节,但从他们平实的讲述中,却处处透露出人性的光辉,透露出纪录片所要讲述的内在逻辑和要表现的主题内容。我们的很多文艺作品,很多时候无法走出国门,国际影响力有限,究其原因,恰恰在于叙事视角的选择,要么生硬直白,要么缺乏与观众读者的情感交流,缺乏细腻的审美表达,《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则在细微处下功夫,用纯粹的近乎客观的叙事方式,让观众自觉进入审美层面,感悟纪录片所呈现的一切。应该说这种尝试是成功的。用国内外观众都能接收的手法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叙事视角,不但拉近了作品与观众的距离,甚至达到了两者交融的审美体验。二是多种镜头拍摄的艺术表达视角。该片所要呈现的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自然景观,展现的是生长在这块土地的植物与动物,以及这块土地上的守护者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因此,拍摄团队采用多重的镜头语言,渐次掀开了三江源神秘的面纱。远景用极其开阔的视野,让观众领略大美江源、峡谷、草海的宏阔气息和壮美品质,这样的表达方式,无疑造成了视觉上的宏大冲击力,让观众在极度的震撼中享受大美江源的一切。而中镜的选择,在构图上极其讲究,画面中的唯美表现和所要展示的中心物协调、贴切,主次分明,而画面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却在不断的场景转换中,层层得到强化。而微镜语言的选择,则用细微之手,小心翼翼地剥开了三江源神秘的另一面,原来,在我们司空见惯的场景下,却蕴藏着这么震撼而有趣的世界。也正是这样的表达方式,让我们惊异于微观世界的丰富,嫩芽破土,花的盛开,小小蚂蚁的家园,无不让观众流连忘返,惊叹不已。三是润物无声的审美体验,或者说审美表达效果。优秀的文艺作品,从来不是直白的宣传和口号式的宣泄,往往是通过艺术的审美表达,让读者或观众进入到不自觉的审美体验,感受到艺术自身的魅力。该片的成功之处,也在于其独特的审美表达,整部片子没有跌宕的情节,看似平淡的叙述,通过一个一个人物的故事,不动声色娓娓道来,实则达到的审美体验却是润物无声,甚至直击人心。无论是多杰与小藏羚羊多杰的故事,还是牧民扎西的生存状态,或者是返乡的大学生牧民的人生选择,无不宣示着他们对这块高地,对三江源国家公园一切生命的敬畏。其实,也自然而然的通过他们的喃喃叙述,彰显了三江源地区人民的生态观、人生观和文化抉择。

(作者: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  马有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