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纪录片《行走天下——青海》专题研讨会在京召开

6月12日,由青海省广播电视局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联合出品的大型纪录片《行走天下——青海》专题研讨会在北京举办。国家广电总局宣传司副司长刘晓东,青海省广播电视局局长张新文,纪录片主创团队及专家学者、媒体代表共20余人出席研讨会。青海省广播电视局副局长王育宏主持会议。

纪录片《行走天下——青海》共十集,每集25分钟,以青海省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建设产业“四地”为主题,以“跟着纪录片去旅行”为创作理念,以行者行走体验的方式去看“青海”。该片已于4月28日至5月7日在CCTV-9纪录频道黄金时段首播,同步上线央视网、央视频等视听平台,收获了亮眼“成绩单”,引发了社会各界关注和讨论。

张新文在致辞中指出,纪录片《行走天下——青海》具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全景式记录青海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就;二是沉浸式体验让青海“诗与远方”更“触手可及”;三是广电+文旅激情碰撞讲“活”新时代青海故事。该片开启了央地合作的新模式,纪录片的成功播映,引发了全国电视观众对“山宗水源、大美青海”的强烈共情:冷湖的火星地貌、盐湖的水天一色、玛尔挡水电站的大气磅礴、青藏公路的苍茫壮美、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美景与美名更加深入人心。这种以文塑旅、文旅融合的方式,通过广电与文旅双向激发、双向赋能,不仅助力了青海文旅资源的出圈传播,同时带动了青海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升。

国家广电总局宣传司副司长刘晓东强调,这部纪录片通过青海视角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图景,讲好了大美青海的故事,生动记录了各民族和谐、团结、奔向共同富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表达了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时代主题。青海是中华水塔、三江之源,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影视资源的富矿区,广播电视要形成合力,整合聚合融合,共同打造影视精品,把丰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精彩的视听语言、时代的印记、对外传播的影响力和引导力。

在研讨会上,各位专家学者就该片的创作手法、创作美学、独特性和传播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讨论,并对此类纪录片的创作和传播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王一川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作品的特色:一是以行者—受访者的模式取代了过去的主持人问答模式,建构起信使本色模式,体现出一种新的阐释学效果,让整个青海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可思、可传。二是纪录片以10集的体量对青海做了全景式地深描,通过不同细节和侧面展现了青海立体式的景观,挖掘出青海不为人知的面向。三是对当代青海和当代中国人的心性描摹抵达了纪录片新的高度和深度,借助自然风景体验、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人事变迁,悉心叩问普通人的当代心性状态,探讨个体心结化解和心灵家园归属的问题。四是透过地缘美学密码揭示地缘文化精神,展示在地人的青海地缘情怀,在独特性中挖掘出普遍性,体现了创作者对题材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陈立强用三个关键词概括观后感:亲切、感动、向往。在行走的过程中,从行者到受访者,“没有一个是做作的”。在创作手法上,行者作为叙事的闯入者、观察者、思考者,带来了对一个地方和风景陌生化的叙事效果,变成了观众的一双脚和两只眼睛,在沉浸式观看过程中,从自然风光、人文地理、民族风情、社会发展、生态保护等维度,塑造出大美青海妥妥的地方感,并不时引发对人类普遍问题的思考。主创团队对解说词舍弃的处理方式“让受访者也变得很有思想了”,这是与其他纪录片相比,一个很大的不同。

国家广电总局新视点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常务副秘书长张延利用“情真意切”四个字来概括这部纪录片的创作特色。“情”,是指深切感受到人与青海之间那份难以割舍的情感纽带,不仅源于青海原乡人对这片土地的深厚眷恋,更源于每一个与青海有过交集的人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感。“真”,是真实纪录,全片没有解说词,通过同期和画面推进叙事,用真实的力量让观众重新认识了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意”,纪录片深入人心,超越了表面的记录,通过具体的人物和故事,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层意境和哲思。“切”,以贴切的角度和记录手法,全面展现青海从自然风光到民族风情的多维魅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吴三军从“慢下来、学起来”两方面分享观看感悟。在短视频碎片化阅读时代,这部纪录片在观看的过程中居然没有“倍速”,一口气看完10集,“我看到了一个世俗化景象的青海,不仅仅是牧民藏歌藏袍,还有北京大妞、温州老板、摄影师、工程师,都在这片土地上展现出一种充满烟火气的人间百态。”观看的过程也是治愈心灵的过程,人文纪录片或人文地理会让我们更宽容,如果只囿于孕育自己成长的原生景观,“你就不知道远方的人为什么这么去做这么去想”。

《中国日报》北京记者站站长杜娟表示,纪录片《行走天下——青海》在《中国日报》网络版及海外自媒体平台FB、TW、Ins上做了发布和传播,数据表现亮眼。《行走天下——青海》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表达方式,非常适合国际传播。从创作上来说,无论在理念、拍摄手法还是效果上,都不输国外纪录大片。

《北京广播电视报》的资深主笔朱子表示,判断纪录片好坏的金标准就是愿不愿意把这部片子介绍给孩子,对于《行走天下——青海》来说,她每次都是带着孩子一起观看。同时,她深情地表达了追看感受:看到穿红衣服的骑马小少年,觉得他就是一个小少侠;看到唱歌的小姑娘,看到玛尔挡水电站巨大的机器面前渺小的人,看到星空,就会突然想到那些人生的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作品中这种聚焦普通人的创作理念让我感到共鸣和感动。